外设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066|回复: 7

[机箱] 简约、时尚、这是我的气质——TT“夜魔”中塔机箱评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7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L.Troy 于 2017-5-27 12:25 编辑

前言

“夜魔”是我用过的第二款TT品牌机箱,第一款记得是10年前组装电脑使用的,具体叫什么名字实在是回忆不起来了,那个时候还没有玩DIY评测,只能从装机的感觉上对TT的机箱产品有直观的认识。10年前的装机虽然那时候配置很低,但是自己折腾的也是不亦乐乎,TT箱子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憨实,分量足舍得用料,每次翻腾机箱都要用些力气。10年之后又一次来体验TT的机箱产品,说实话确实有一些小激动,就是喜欢这种瘦瘦高高的机箱,完全是审美的关系才会选择来评测夜魔,这次的评测多给大家带来产品细节的展示,一款好产品细节才是最重要的,由于最近时间和某些硬件还没有到位所以这次不展示装机部分,后续这部分会给大家补上。


机箱参数

产品参数.png


机箱展示

01.jpg
机箱整体特写。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07.jpg

08.jpg

09.jpg

TT夜魔机箱整体设计简约且时尚,前面板和顶部采用金属拉丝工艺,在视觉上增加了机箱的金属质感。机箱左右两侧均为咖啡色透光玻璃侧门,两块玻璃的分量很重,拆卸时手一定要将其拿稳了。机箱为了更好的保持一体化的效果,所以将风道隐藏在前面板的底部和面板的侧面。这款中塔机箱拥有508mm x 200mm x 510mm(高x宽x深)的整体尺寸,内部空间足够折腾的起分体式水冷。夜魔最大的特点还是拥有自主可控的RGB灯光效果,通过控制器来完成多种灯光效果的切换,在机箱Logo、前脸的侧边和顶部的侧边均有透光灯条。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机箱的细节部分。

10.jpg

机箱前端I/O接口,USB3.0x2、USB2.0x2、音频接口、RGB灯光控制按键、重启按键、开机按键。

11.jpg

Tt可发光Logo,这个Logo设计在了机箱的左下角,尺寸很小巧,内容不简单。

12.jpg

机箱前面板与左侧夹角处有一条白色的灯光条。

13.jpg

机箱顶部与左侧夹角处有一条白色灯光条,一竖一横两条灯光点缀整个机箱的线条。

14.jpg

固定玻璃侧门的螺丝特写。

15.jpg

左右两侧玻璃均有提示贴纸,玻璃很重所以拆卸的时候一定小心,因为玻璃侧门底部没有设计卡玻璃的底槽所以为使用者会发现一面玻璃会有6个固定螺丝,把玻璃的整体重量分散在多个固定点上。没有底槽在拆侧门的时候就一定小心,避免侧门脱手砸到地上。

16.jpg

机箱后置散热风道,这位置TT标配了一个RGB风扇,为了减少噪音这里能看到风扇与机箱接触的固定脚上都有减震橡胶垫。

17.jpg

机箱后挡板部分特写,挡板右侧也有蜂窝状透气网。

18.jpg

电源下至,显然是让电源的风道自己独立出去。

19.jpg

机箱前端右侧的进气风道。

20.jpg

机箱上端右侧的出气风道。

21.jpg

前面板底部的进气风道,在这里还能看到椭圆形的橡胶防滑脚贴。

22.jpg

23.jpg

24.jpg

机箱底部电源的风道口有可拆卸的防尘罩,对于干净的城市来说防尘罩是个不错的设计,可是对于我所在的石家庄来说使用上1周防尘罩就能彻底被灰尘堵死。我这种懒人一周清理一次防尘罩都感觉累,有时候就直接把这个防尘罩扔到一边了。

25.jpg

固定玻璃侧面的橡胶垫,这个橡胶垫是可拆卸的,摘侧门的时候会连带着滑下来,所以小心别弄丢了。即使丢了在机箱附送的配件里也有两颗备用的。

26.jpg

机箱内部整体特写。

27.jpg

机箱后置的12cm RGB风扇。

28.jpg

可拆卸侧挡板,这种螺丝只能动用螺丝刀了,灵活性上差一些。

29.jpg

电源位特写。

30.jpg

电源位底部有四个长条形的橡胶脚贴,保证机箱的电源安装时不会刮伤底部金属板,也让电源安装的更加稳定。

31.jpg

先从内侧的顶部来看,顶部可以安装一个240的冷排或者装2个12cm风扇,机箱内的热气正好从顶部侧边向外排出。

32.jpg

机箱主线经过路线上有两排橡胶挡板,不管在什么地方出现都能让线缆看的干净一些,也更多的保证机箱内侧黑化的一体性。

33.jpg

机箱内并没有宽尺寸的硬盘托架,而是这种贴在板子上的侧挂小支架,支架为塑料材质,但是看上去跟金属挡板浑然一体。

34.jpg

塑料支架特写。

35.jpg

支架底部特写,支架上可以安装1个2.5英寸硬盘,支架底部也能安装1个2.5英寸硬盘,所以一个支架位可以上两块硬盘。机箱左侧挡板上有3个支架位所以可以安装6块2.5英寸硬盘。

36.jpg

机箱内侧前端特写,这里可以安装3个12cm风扇作为前进气风道,还能安装360尺寸的或者240尺寸的冷排一个。想怎么折腾看自己心情就好了。

37.jpg

机箱内跳线及线头特写,POWER标记的大4PIN接口是为灯光控制器和机箱外侧灯光供电用。

38.jpg

机箱背板部分特写。背板内侧有2cm的走线空间,只要将3.5英寸硬盘架子拆掉在前端能获得3cm的走线空间,个人建议背线想走的完美还是放弃3.5英寸的硬盘架子吧,除非全部使用定制线,线材长度可丁可卯这样就省去了隐藏多余线的空间。

39.jpg

两个宽大的3.5英寸硬盘架子,注意这个架子其实还能固定2.5英寸的硬盘,大硬盘架也是塑料材质,所以拧螺丝固定的时候别拧太紧避免把架子给拧裂了。

41.jpg

摘掉架子后明显空间大了不少。

40.jpg

3.5英寸的硬盘支架特写。

42.jpg

RGB风扇及灯光控制器特写。如果你对控制器各功能一头雾水的话看下图就全明白了。

风扇控制示意图.png

整个控制器可以调节机箱前面板和RGB风扇同步灯光效果,这里最多可以控制8个RGB风扇。

43.jpg

背板中部还有一个2.5英寸硬盘架子,这机箱给人的感觉就是架子无处不在的节奏,总的计算出来这个箱子可以最多安装9块2.5英寸的硬盘。背板部分的硬盘架设计明显就是在为放弃前面的硬盘架做准备,如果放弃前端的三个架子就能为分体水冷留住更多的拓展空间,显然机箱在设计时就已经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好机箱的特点就是架子不嫌多,可拆卸就行。

44.jpg

背板内侧前端部分也留有开口的风道,保证机箱整体的风路畅通。

45.jpg

背板上的扎线桥,在橡胶挡板附近这几这个就是为了让使用者能更好的走背线,使用黑色塑料扎带固定线缆为上佳选择。

46.jpg

玻璃板面尺寸,虽然厂家给的参数为4mm厚度但是实测只有3.81mm,不过这个厚度已经是我见过的最厚尺寸的玻璃侧门了。比迎广的INWIN303和INWIN805都明显厚出一层。当摘掉两个玻璃侧门你会发现机箱一下轻了不少。

47.jpg

机箱后端金属板厚度为1.2mm。

48.jpg

机箱内侧金属板厚度为1.29mm。从钢板的用料做工上可以完全让人放心。

总结

“夜魔”既是一款风冷机箱也是一款不折不扣的水冷机箱,拆掉机箱内部的三个2.5英寸硬盘支架,空间上就是一马平川,给爱折腾分体水冷的朋友提供最大的支持。机箱外观体现出简约、时尚的气质,机箱侧边的灯光和侧透玻璃在稳重的基础上多了一些明骚,RGB多视觉效果的灯光控制器给使用者提供自己所需要的灯光颜色。机箱的整体细节把握的还不错,但是个别细节需要加强,比如塑料材质硬盘支架不如换成金属材质,毕竟金属支架质感更优,拧螺丝固定也不会有夹碎塑料的风险。在用料方面可以看出厂家最大的诚意,线路布局也为使用者提供了相应的支持,背板上2个3.5英寸硬盘支架的取舍需要完全要取决于背板走线设计需要,机箱配合RGB灯光控制器配合TT自家的风扇一定会让机箱更加出彩。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5-27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台装机机箱:追风者 314ETG

点评

追风者这个箱子也挺好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5:43
发表于 2017-5-27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那个谁也发了个玻璃面板的来着,是不是同一款啊?

点评

是同一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7 15:42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a1156443473 发表于 2017-5-27 14:59
上次那个谁也发了个玻璃面板的来着,是不是同一款啊?

是同一款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半自働 发表于 2017-5-27 14:07
下台装机机箱:追风者 314ETG

追风者这个箱子也挺好看。
发表于 2017-6-7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NZXT × INWIN
发表于 2017-6-7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段时间,tt的机箱好喜欢搞个热插拔的口,现在居然没有了。
发表于 2017-6-8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窝蜂的现在都是玻璃箱子了,原本的结构和风道优化也都不是热点了  ,diy的道路何去何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外设堂 ( 辽ICP备13014379号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549号

GMT+8, 2024-5-17 16:07 , Processed in 0.08541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