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设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0514|回复: 78

[主板] 【外设堂—评测室】ROG MAXIMUS VIII 系列Z170主板评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6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篇


  开篇不得不跟大家提一下这件逗比的事情,从上一代架构Haswell的首发旗舰i7 4770K到今天已经两年多了,Intel原本的“Tick Tock”战略模式看来在这两年并没有按时带给我们新的产品,而这次Skylake新架构来的也是突然,Intel居然连架构信息都没来得及透露,对于一款已经开卖了的产品,架构资料并没有提供,难道这是传说中的黑箱公测么,这点不透露核心架构资料的风格倒是让我们联想到了一个A字开头的品牌。据悉这代Skylake的详细信息要等到今年秋季的IDF上面才能公布,也是醉了!不过新的Z170平台倒是带来了许多显而易见的变化,比如全新LGA1151接口,DDR4内存全面支持,USB 3.1 type C支持,PCH采用了Gen 3的DMI 3.0,带来了高达20条的PCI Express 3.0通道,规范化的IO控制方案。

Z170_Platform.jpg
Z170平台结构

  来简单总结一下,i7 6700K同时支持DDR4和DDR3L内存,CPU内部拥有15条PCI Express 3.0通道,Z170 PCH支持10个USB 3.0接口,M.2 socket 3采用PCI Express 3.0 x4接口,高达32Gb/s的带宽,对于6700K和6600K这两款处理器来说开放了外频限制,用户可以以1MHz为单位调节外频来适应超频。

  既然没有这一代Skylake架构的资料,我们就接下来再啰嗦一下Intel上一代Haswell架构的变化,我们都说Intel从Nehalem以来到现在处理器一直是性能过剩的状态,而上一代Haswell架构相比之前Ivy bridge将L1和L2缓存带宽翻了一倍,但容量未变,提升了流水线前级指令解码的命中率,最重要的是Haswell内部ALU和FPU运算单元的发射口由自酷睿以来的6个增加到了8个,提高了浮点运算的指令调度能力,同时从Sandy Bridge一代进化到的256-bit浮点运算单元又增加了执行256-bit FP MADD运算指令的能力。而内置FIVR(全集成式电压调节模块)的设计让上一代芯片组主板供电设计难度大幅降低。这次的Skylake又取消了FIVR设计,所以电压调节电路也就是我们说的CPU供电输入部分电路由回到了主板上,尽管Intel同样会继续规范化供电部分的设计,但Z170主板普遍要比Z87和Z97时代的售价高是肯定的了,好在基本上i7 6700K售价依然维持了4770K首发时候的水平。

guanggaoyemian3.jpg
华硕ROG首发的Maximus VIII系列主板参数对比

  首发三款ROG Maximus VIII主板分别为Maximus VIII Hero、Maximus VIII Gene、Maximus VIII RANGER,这三款型号在上一代Maximus VII系列中就都有存在,而最高端的Extreme系列将在这一代回归,骨灰游戏玩家和机智超频玩家的利器,可喜可乐!

guanggao2.jpg
这一代ROG主板最直观的改动 PCH散热器上加入了“信仰灯效”

  去年这时候开始大家应该都记得RGB背光方案在外设产品上面的进化,而DIY产业同样需要RGB灯光方案来润色“信仰”,这次的ROG Z170系列主板放弃了保持了很久的大面积黑红配色方案,整体配色采用黑灰,其中特别是M8H在南桥散热器上加入了支持RGB效果的灯控,支持常亮、呼吸、闪烁、色谱循环、音乐随动以及处理器温度色彩指示,这也是M8H板子的特殊福利。

目前M8H特有的“信仰灯效”  色谱循环效果


i7 6700K

  同样采用14nm工艺Broadwell架构的i7 5775C算是个异类,到现在也没有在国内上市,一款牺牲了一定CPU性能而在核显上突破的一款处理器。Skylake架构的i7  6700K才算是i7 4790K的正统延续,所以5775C大家看看就好,如果想放弃独显来追求一款CPU与核显性能最佳性能平衡的小钢炮主机的话可以关注一下。

canshubiao.jpg
参数表

  除了CPU架构更新外,Skylake架构的核显进化到了HD 530,看似少了一位,但是核显性能强化了不少,不过本文暂且不讨论i7 6700K核显的姿势。也是因为核显的原因,i7 6700K的TDP增加到了91W,但实际上这代Skylake的处理器搭配独显的话绝对是非常凉快!

DSC_0309.JPG
i7 6700K 散包处理器

DSC_0313.JPG
“耳朵”部分加了美纹纸

  全新LGA1151接口的i7 6700K是这次Skylake架构首发的旗舰四核八线程的处理器,有同学问为什么CPU顶盖边缘的位置有贴纸,这当然不是出厂就这样的,而是为了保护顶盖后贴上去的,秒懂了吧!

DSC_0312.JPG
i7 6700K 正面

DSC_0311.JPG
i7 6700K 背面


DSC_0310.JPG
i7 6700K 背面特写

i7 4790K 背部特写

  i7 6700K背面的滤波电容更加的密集,到底普遍体质如何呢?

DSC_0300.JPG
如果CPU使用洁癖的 可以考虑这种玩法

DSC_0299.JPG


ROG M8H 整体
DSC_0314.JPG
包装上还是我们熟悉的味道

DSC_0315.JPG

M8H 特写


DSC_0316.JPG

开箱


DSC_0317.JPG

附件一览


  这一代的Maximus VIII附件相比上一代有些许改动,理线贴纸终于换成了红黑配色的了,还增加了三个圆形的ROG“败家之眼”logo,还增加了一个CPU安装对位用的“一插准”塑料小工具,这个是给新手DIY玩家准备的,其余变化不大。


DSC_0339.JPG

左:ROG Maximus VIII Hero  右:ROG Maximus VII Hero



DSC_0318.JPG

Maximus VIII Hero 主板


  Maximus VIII 系列配色的全面变化让许多ROG真爱粉感觉很诧异,整体配色由之前的红黑改成了黑灰配色,反而是微星和技嘉的高端Z170改成了红黑配色,华硕这么做前面也已经说了,南桥散热器上加入了RGB“信仰灯效”,同时也是为了结合如今水冷MOD潮流舍弃了颜色搭配限制比较紧的红黑方案。



DSC_0319.JPG

Maximus VIII Hero 主板


  VRM和PCH散热器换成了表面拉丝处理的紫灰色散热器,内存和PCIe插槽把之前的红色换成了灰色,这也不是首次,在之前的ROG R3BE和R4BE上也都是采用这种插槽配色。同时这代的Hero采用了之前Maximus Formula设计的覆盖“铠甲”,当然这次覆盖的部分仅仅是IO接口和声卡部分,如果你特别喜欢这种全覆盖“铠甲”的设计,那么你需要的是TUF特种部队系列的Z170板子。


DSC_0320.JPG

整体


DSC_0321.JPG

整体


  曾经我也纠结过Hero系列的定位,但看到Formula系列的身价提高之后感觉华硕ROG在2K档位确实缺乏一款有力的ATX板子,在之前被吐槽为放大版的Gene,不过华硕这次在M8H上面做出了调整了,一定程度在细节上拉开了和Gene的差距。Z170这一代的ROG板子中,Hero定位尤其重要,而且变化也是最大的,M8H拥有这一代ROG主板中最全面的风冷超频选项,同时在散热器外罩和PCH散热器视觉效果方面也是这次首发的三款ROG主板中最好的,而其他功能方面特色这三款板子都具有,所以说这次的M8H应该是兼顾超频爱好者和游戏发烧友的定位,定位方面软硬兼施的一款型号!


DSC_0333.JPG
正面


  SUPEREME FX声卡和IO接口上面的塑料“铠甲”确实让M8H看起来逼格高了一些,再加上感谢这代Skylake外置的FIVR,M8H供电输出电容也增加了不少,所以在没有Formula的一代很可能华硕会像这样强化Hero,这是情理之间的。


DSC_0334.JPG

背面


ROG M8H 细节

DSC_0328.JPG

M8H供电部分 分别为核心、核显、SA供电 总共10相


DSC_0329.JPG

IO接口部分的塑料外罩特写


DSC_0332.JPG

日本Nichicon-GT订制的“10K黑金”固态电容


DSC_0330.JPG
供电部分金属散热器侧面特写

DSC_0322.JPG
内存2相供电 最高支持到DDR4 3600+MHz

DSC_0324.JPG
两条灰色的PCIe x16长度的插槽支持8x+8x SLI或者CF

  
  另外三条PCIe x1插槽和尾部的PCIe x4都是由PCH提供的。


DSC_0323.JPG
8个SATA 6Gb接口,其中4个共享SATA-E 可以变身两条SATA Express接口


DSC_0325.JPG
SupremeFX 2015 声卡

  采用ESS hyperstream DAC 解码芯片,2VRMS耳放,NEC De-pop Relay防爆音电路,Dedicated Clock独立时钟,据说最高可以带动600Ω的DT990pro这样的耳机,这个有必要试一下!

DSC_0327.JPG
IO接口


  从左到右分别是PS2、2个USB 2.0、一个BIOS Flashback按钮、两个USB 2.0、一个DP 1.2接口、一个HDMI 1.4b接口、一个USB 3.1 Type A(红色)、一个USB 3.1 Type C(黑色)、RJ45网口以及两个USB 3.0接口,镀金3.5mm音频插口以及一个SPIDF光纤接口。



ROG M8G 整体
DSC_0271.JPG
包装


  系列登场次数最多的一款,ROG系列绝对不能没有的一个系列,没错这就是ROG系列中MATX级别主板专属的Gene,最大程度地兼顾了性能、扩展性与平台体积,所以Maximus Gene也是相当好卖的一款板子,基本自家没有哪款产品会与其定位冲突。了解到的是M8G这次售价要比M8H偏低一点点,主要差距除了尺寸为MATX规格外,PCIe x1接口去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兼容x16长度的PCIe x4插槽,同时供电方面比M8H稍有缩减,跟M8R是相同规模的,后面我们对这一代ROG板子的超频测试中将会重点介绍一下供电以及bios的差别。不过可能也是华硕不甘心让M8G屈居在M8H之下,所以USB 3.0接口倒是设计的比M8H和M8R更多一些,同时还保留了电压测量点,下面来详细地看一下这款板子。

DSC_0273.JPG
包装


DSC_0272.JPG
开箱



DSC_0276.JPG
附件一览 比M8H少了两组SATA线


DSC_0277.JPG
Maximus VIII Gene


DSC_0278.JPG
整体


  M8G在扩展性方面只是比M8H少了两个SATA口和一条PCH提供的x16长度的PCIe x4接口,同时在供电输出上面也有小幅度缩减规模。同时M8G也是这三款主板中唯一一款有电压测量点的,其余跟M8H完全一致。


DSC_0279.JPG
整体


DSC_0280.JPG
整体


DSC_0292.JPG
正面


DSC_0294.JPG

背面


ROG M8G 细节


DSC_0282.JPG
同样10相供电 电感和电容规格与M8H有些许区别 输出电容数量明显少了

  M8G和M8R在BIOS中CPU VRM部分供电设置方面比起M8H要少了一些选项,比如VRM开关频率最高只能上到500KHz,而M8H可以上到800KHz,内存部分的供电调节选项比M8H也要少.


DSC_0288.JPG
CPU供电VRM部分散热器侧面


DSC_0296.JPG
电容换成了日本Nichicon-GT订制的“5K黑金”固态电容


DSC_0281.JPG
内存2相供电 最高支持到DDR4 3600+MHz


DSC_0283.JPG
两个PCIe x16长度接口,同样支持8x+8x SLI或者CF


DSC_0287.JPG
6个SATA 6Gb接口,其中四个共享可变身两个SATA Express接口

DSC_0291.JPG
IO接口特写

  M8G的接口芯片比M8H还要豪华一些,因为PCB尺寸问题所以CMOS清除键设计在了IO接口的一面,然后没有USB 2.0接口,总共6个USB 3.0接口,红色的是USB 3.1 Type A和下面的USB 3.1 Type C,DP 1.2&HDMI 1.4b,一个PS2接口,其余声卡和网口跟M8H一致。


DSC_0284.JPG

SUPREMEFX 2015 ,声卡是ESS ES9023P DAC解码芯片


DSC_0285.JPG
NEC的声卡防爆音继电器开关特写


ROG M8R 整体

 
  Ranger定位是什么?这个系列的诞生完全为了增加ROG主板的普及,Ranger才更像Gene的放大版,供电跟Gene是相同的,尾部IO接口跟Hero是相同的,但因为PCB尺寸比Gene更大,所以某些位置的线路布置设计成本要低一些,这也是目前首发JD上这两款产品100多元差价的原因。

DSC_0344.JPG
包装尺寸跟M8H一致

DSC_0345.JPG
包装

DSC_0346.JPG
这三款板子中包装只有M8H折页打开是透窗


DSC_0347.JPG
附件一览


DSC_0348.JPG
Maximus VIII Ranger

  ROG主板到今天在高端市场上占有率已经很大了,单纯从增量上来看,Ranger这款产品有必要,同时跟Pro GAMING呼应成为了市场1K4~1K8价位的强力二人组!Ranger目前在Z170这一代上定位更加清晰了,属于在各方面都让你体验到ROG的专属设计,但是在诸如超频、视觉效果、接口方面跟其他的ROG板子比规模都有小幅缩减,但保留了至少90%的基本规模。

DSC_0349.JPG
整体


DSC_0350.JPG
整体

  插槽扩展与IO接口方面与M8H大致相同,供电和散热片等方面又与Gene是同一个级别,同时极个别的细节上有点点缩减规模,这就是RANGER,针对顶级电竞和ROG入门粉的一款板子!

DSC_0351.JPG
整体


DSC_0362.JPG
正面
  另外M8R的Reset按钮换成了更小的微动开关,少了“键帽”设计。


DSC_0363.JPG
背面


ROG M8R 细节

DSC_0358.JPG
与M8G相同的CPU供电部分

DSC_0360.JPG
电容跟M8G相同 都是日本Nichicon-GT订制的“5K黑金”固态电容

DSC_0361.JPG
CPU供电VRM散热片侧面

DSC_0352.JPG
同样最高支持DDR4 3600的内存插槽

DSC_0354.JPG
两条灰色的PCIe x16长度插槽是有CPU提供的PCIe通道,支持8x+8x SLI或者交火

DSC_0353.JPG
SATA接口又与M8G相同 6个SATA 6Gb,其中四个共享为两个SATA Express接口

DSC_0357.JPG

跟M8H相同的IO接口 同样只有两个USB 3.0


DSC_0355.JPG

SUPREMEFX 2015 声卡 跟M8H和M8G相同的规模


平台赏析

  黑色系平台浑然一体,本次评测平台配置如下表!在bios中关闭了EIST、Turbo以及C-STATE、VT-D等选项,将风扇转数恒定在1200rpm,Win10系统电源管理设置为性能模式。

yingjianpingtai.jpg
平台

DSC_0298.JPG

  下面是秀图时间!

DSC_0304.JPG

ROG M8G+XFX R9 390X黑狼+HyperX Predator DDR4 4G×4


DSC_0303.JPG

ROG M8G+XFX R9 390X黑狼+HyperX Predator DDR4 4G×4


DSC_0302.JPG

ROG M8G+XFX R9 390X黑狼+HyperX Predator DDR4 4G×4


DSC_0301.JPG

ROG M8G+XFX R9 390X黑狼+HyperX Predator DDR4 4G×4


DSC_0335.JPG

ROG M8H+XFX R9 390X黑狼+HyperX Predator DDR4 4G×4


DSC_0336.JPG

ROG M8H+XFX R9 390X黑狼+HyperX Predator DDR4 4G×4


DSC_0337.JPG

ROG M8H+XFX R9 390X黑狼+HyperX Predator DDR4 4G×4


DSC_0338.JPG

ROG M8H+XFX R9 390X黑狼+HyperX Predator DDR4 4G×4



CPU性能


  最新的CPU-Z 1.72.1和AIDA64 5.30都可以完美识别和支持Skylake+Z170平台!本次评测重点对比上代Haswell架构的i7 4790K默频,都知道i7 6700K主频默认最高是4.2GHz,而i7 4790K则是4.4GHz默认,我们看看6700K主频低了200MHz的情况下到底跟4790K的CPU性能谁高谁高低!


CPUZ.jpg

CPU-Z


M&C.jpg
AIDA64 Cache带宽测试 除了L3以外L1和L2带宽均小幅度落后于4790K


  从上图的测试中能看出来L3 Cache的速度在Skylake这一代架构上肯定有提升的,因为上一代Haswell的L3为了节省功耗就降低了频率。


wprime.jpg
对频率很敏感的wPrime测试中 主频低200MHz的6700K小幅领先4790K 好评!


FCB.jpg

国际象棋的测试中6700K小幅落后于4790K


3dmark11.jpg
3D11的物理分数落后于4790K

CBR11.jpg
浮点渲染R11.5测试中6700K领先4790K明显 很显然这代Skylake再次强化了FPU相关单元


CBR15.jpg
跟R11.5情况相同R15依然是6700K领先

CPU-AES.jpg
AES加密算法测试中4790K领先

FPU-Julia.jpg
32bit单精度浮点测试(代表游戏应用理论浮点差距)


FPU-Mandel.jpg
64bit双精度浮点测试(代表游戏应用理论浮点差距)

FPU-SinJulia.jpg
80bit高精度浮点运算

  80bit高精度浮点运算是6700K与4790K差距最大的一项测试了,明显两款架构的处理器都已经遇到了架构吞吐瓶颈了,剩下就是频率的问题了!



功耗&温度

  14nm新工艺的6700K在功耗和温度方面的表现非常出色,至少相比4790K来说要出色很多!

待机功耗.jpg
即使关了节能 6700K的待机功耗也依然很好 整个平台57W而已!

满载功耗.jpg
Prime95烤机平台功耗 6700K平台又比4790K+Z97的平台低了将近60W

待机温度.jpg
待机核心温度平均比4790K低了2℃

满载温度.jpg
Prime95烤机默电的6700K比4790K平均低了20℃ 也是没谁了

  同时在包括前文的性能测试中我们同样记录了6700K的温度,最高也没有超过60℃,一般最高点在57℃的样子,室温30℃这样的表现真的可以用出色来形容了,再见Hotwell!这么优秀的能耗和温度控制到底Skylake用了什么黑科技,首先全新的电源管理方案有一定影响,至于6700K是否继续用了高科技硅脂目前不明。


总结

  Z170和这一代的Skylake拥有不少的技术新亮点,比起Z97+Haswell平台进步还是相当大,至于Skylake的性能在落后4790K 200MHz主频的情况下大部分测试两者都非常接近,甚至在浮点运算项目中Skylake拥有更好的表现,所以接下如果你是一个游戏玩家,那么这次的skylake架构方案值得入手!而本文的主角华硕ROG Maximus VIII系列的这三款主板也是华硕近几年的ROG产品中变化较大的一次,在核心技术方面依然继承了前代的一贯优势,详细与可靠的BIOS界面与丰富的应用程序比起对手来说优势很大,同时针对如今水冷MOD的用户群,华硕首次在主板灯光系统上加入了RGB控制,对于灯光控的来说肯定是好事,不过放弃了红黑传统的配色肯定会让一些老用户感觉有些不爽,但这三款板子定位要比之前更加清晰明了,首先定位于超频爱好者和游戏发烧友以及MOD玩家的M8H身价比起上一代明显提高,其次ROG老字号的MATX尺寸“板皇”M8G依然保留了华硕对小尺寸规格主板的不妥协设计,ROG精神的延续,最后M8R作为ROG的入门款也是最大限度保持了跟M8H近乎相同的体验水平,但是这款板子更多是侧重游戏爱好者和电竞玩家,那么还有一款M8E将是定位于极限超频和骨灰游戏玩家的一款产品,将是华硕ROG在这一代Z170系列主板中极致设计的体现!本文只是Z170平台系列测试的一个开端,后面还请各位关注外设堂,我们还会对Z170+Skylake的进一步超频与存储阵列和USB 3.1接口的性能表现做以详细的介绍。

DSC_0293.JPG
华硕ROG Maximus VIII Gene 主板



  京东购买入口:http://item.jd.com/1760496.html
  
  淘宝推荐店面: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5-c.w4002-4871292325.34.v6Bplr&id=521088588859




发表于 2015-8-7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代真的没有Formula系列了吗?

点评

Extreme都出来了 formula在搞一个M8H+特种部队风格 意义不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19:57
发表于 2015-8-7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胖鸟憋大招

点评

超频还没跑呢 超频是慢活啊 至少要日过多一些6700K才能发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19:58
发表于 2015-8-7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rog  极端霸气
发表于 2015-8-7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货终于来了。

点评

该来的总会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20:03
发表于 2015-8-7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什么都玩rgb

点评

跟asus建议过做灯控接口 结果搞出了这方案 pch散热片 说白了很容易被显卡挡住 治标不治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20:04
发表于 2015-8-7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温度很给力啊,不过华硕这代rog配色确实没有之前红黑的好看了 之前看了微星的Z170 GAMING7谍照,感觉颇具卖相

点评

因为这代skylake FIVR回归主板了,rog设计优势又回来了 ,微星什么的还想玩“高端”只能在外在方面设计上下功夫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20:06
发表于 2015-8-7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显hero档次比以前有提升,主板厂商也开始玩RGB了

点评

全民RGB , 所以这代基本上不会有Formula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20:06
发表于 2015-8-7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正买不起
发表于 2015-8-7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代板子真贵啊 按照这种套路extreme不得上小4K啊

点评

小4K是肯定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20:06
发表于 2015-8-7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代性能好像也没提升多少,功耗和温度倒是很不错
发表于 2015-8-7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core i系列已经6代了,一直挤牙膏

点评

这次主要是第五代鸡肋般存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20:07
发表于 2015-8-7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浮点运算提升了,难道跟L3换成增加有关

点评

说到点子上了 肯定有关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20:07
发表于 2015-8-7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散片的6700K价格还可以 不过大雕估计都被挑了

点评

这个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20:08
发表于 2015-8-7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晚了 大作,这么多年了 intel的架构性能体验还是那个样子,而且温度越来越高,性能理论强没用,体验不明显,温度还高了,蛋疼

点评

这代回归了一些 没办法,用前面人说的就是挤牙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20:08
发表于 2015-8-8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skylake的i3什么时候能上市 我比较关注这个级别的U

点评

这个就要等了 idf之后了可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20:08
发表于 2015-8-8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5-8-8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这个主板上还有2.0的usb接口。。掉价啊~
另外问下1151的接口板子跟1150的u是不是不能兼容?

还没见有5代的u就来6代了,不知道14nm的工艺是不是硅晶体的极限?
发表于 2015-8-8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这个主板上还有2.0的usb接口。。掉价啊~
另外问下1151的接口板子跟1150的u是不是不能兼容?

还没见有5代的u就来6代了,不知道14nm的工艺是不是硅晶体的极限?

点评

H和R比G少了两个3.0 这么搞应该是插槽和sata接口比g多的而没办法再分usb 3.0的通道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20:12
发表于 2015-8-8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盾之子: 散片的6700K价格还可以 不过大雕估计都被挑了
三篇的价格是多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外设堂 ( 辽ICP备13014379号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549号

GMT+8, 2024-6-1 08:24 , Processed in 0.161415 second(s), 3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