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非常流行復古風,Nikon推出的Df,有濃厚的Nikon底片機味道,連機頂的轉盤都有,很類似Nikon經典銘機FM2,而且Df還是全片幅機種,相當引人注目。 不僅是外型像底片機,最經典的莫過於機頂上的機械表盤,能獨立控制ISO、曝光補償、光圈、快門以及PASM等各種參數,規格也是全幅等級,用了D4同級的感光元件、D610的對焦系統等規格,而且體積是Nikon最輕巧的一台全幅機種,全身都是鋁合金機身,且機身具備防滴、防塵功能,機頂遍佈各種直覺的轉盤,右上方還有資訊窗,不過資訊顯示比較簡單,只有光圈、快門、電量以及可拍張數等,全片幅的畫質加上類似機械相機的手感,完全不虧它高段的身價。 ▲Nikon Df ▲最大特色就是各式遍覆機身的機械式轉盤以及獨立鍵。 ▲軍艦部是非常重要的復古元素,上面還有擴充閃燈的熱靴。 ▲相形之下右側按鍵區較為單調,僅八向鍵、測光、LV、info等。 鋁美合金機身的全幅機種機身重量不算輕,可是跟全幅的單眼機種相比,就一點都不算重,全機是鋁美合金外殼,有防滴、防塵效果,外殼還有大片的蒙皮包覆,外觀很有質感,手感非常紮實;採用D4同級的感光元件、EXPEED 3影像處理引擎、對焦系統是39點自動對焦(AF)系統,以FX格式機種來說,算是在體積以及攜帶性有大幅提升,創造不少便利性。 ▲復古味道非常濃厚,很神似Nikon FM2銘機,以全幅單眼而言,幾乎是最小的一款。 ▲各式各樣的機械式轉盤非常有特色,給人回到底片機時代的錯覺。 如機械相機的手感幾乎九成以上直接跟拍攝有關的設定,都可以用遍佈機身四周的轉盤或按鍵操作,不管是從機頂或正面看,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轉盤、按鍵,就像回歸底片機時代,沒有液晶螢幕可看,用機身上按鍵操作就能完美調控相機功能,固定功能轉盤、按鍵之外,前方也提供三顆可自訂的Fn鍵,前方鏡頭旁兩顆以及AE-L/AF-L鍵,不太需要進入選單操作。每個轉盤都有鎖定鍵,大部分鎖定鍵在轉盤中央,左側下盤的ISO轉盤,鎖定鍵在接近邊緣的左下角,唯一不一樣的就是右側PASM,是將轉盤向上拉。至於相機內建的功能,大部分功能或模式,都沿襲Nikon機種,像是Picture Control系統、主動式D-Lighting、HDR等都有,也有龐大的用戶設定選單或拍攝選單庫,有非常彈性的記憶功能。 ▲前方鏡頭旁有兩顆Fn鍵,一顆是預設景深預覽鍵,兩顆都能設定近20種功能。 ▲主要是用來控制光圈,不過當特定選單有兩個選擇時,也可以用來調整第二個選項。 ▲觀景窗有屈光調節,除非是LV模式下,大部分時間都是用觀景窗取景。 ▲除了基本的USB、HDMI端子之外,還能用來外接GPS接收器及無線遙控器等。 LV模式及info顯示模式配合多轉盤的操作,顯示及操作會有些不一樣的地方,一般用觀景窗取景時,可從機頂的小螢幕或是直接看轉盤上的數值,查看各參數的設定,也能按info鍵從螢幕上看到整體的參數設定;在用螢幕取景時,螢幕顯示有六種模式,按左下角的「i」鍵,也能快速設定影像品質、D-Lighting等功能。 ▲開啟info模式,能看到整機的狀態顯示,按左下角「i」鍵,可調整下面的10個功能。 ▲在LV螢幕顯示時,有六種模式,有3:2網格、16:9網格等,以及虛擬水平儀。 後製色彩創作工具Df訴求比較專業的用家,因此少了許多熱門功能,像是特效、錄影這類功能,影像色彩相關的設定僅有白平衡、色彩控制,不過特效功能Nikon一直都有內建的後製工具,這功能的實用性還算滿不錯的,可以慢慢拍,再回過頭來套用特效,既可以保存原始的影像,又有許多特殊的影像可以呈現,各種特效、變形控制、濾鏡等都有,且數量非常。 ▲透過後製的方式,增加影像的變化,這功能在許多Nikon機種上屢見不鮮。 機身功能說明出色的ISO表現全片幅且跟D4同級的感光元件,讓Df的ISO表現相當出色,用到ISO 12800都還算可接受範圍之內,幾乎與D4在同一個水準,不過ISO 6400算是比較保險,它的Hi ISO換算下來,最高還可擴展到ISO 204800,但僅能在極限的微光環境下備而不用。 ▲這個級距的ISO值,算是比較保險的ISO值,還能保留大部分細節。 ▲真的要用高ISO,其實還可以再上ISO 12800,都還不算差,就非常好用。 Nikon Df畫質表現▲焦距:50mm 快門:1/125秒 光圈:F1.8 感光度:ISO 1600 模式:S ▲焦距:50mm快門:1/25秒 光圈:F2.5 感光度:ISO 400 模式:P 重點檢視:攝影師的隨身機
產品規格
|
手机版|外设堂
( 辽ICP备13014379号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549号
GMT+8, 2025-8-24 16:18 , Processed in 0.06392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