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设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外设堂 首页 业界动态 图形 查看内容

Mini ITX小钢炮专用卡 华硕、微星 GTX760对决

2014-3-15 15:5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580| 评论: 1|来自: techbang

摘要: 要挑Mini-ITX機殼用的顯卡可不好找,但華碩與微星各自有推出長度僅170mm的GTX 760。外觀配置上雙方十分神似,但拆開看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這次編輯部找來市面上唯二的小顯卡,不僅要小還要強,打造Mini-ITX哂腥毕? ...

要挑Mini-ITX機殼用的顯卡可不好找,但華碩與微星各自有推出長度僅170mm的GTX 760。外觀配置上雙方十分神似,但拆開看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這次編輯部找來市面上唯二的小顯卡,不僅要小還要強,打造Mini-ITX遊戲機的關鍵就在這裡。



華碩 GTX760-DCMOC-2GD5


搶先攻佔170mm顯卡市場 

華碩在GeForce GTX 670就先起了頭,當然在後續的GeForce GTX 760也沒有缺席,同樣推出了170mm的顯示卡,對比於公板基本時脈的980MHz,華碩自行超頻至1006MHz,加速時脈則是從1033MHz提昇至1072MHz,出廠預設超頻幅度分別為2.6%與3.7%左右,幅度並不高,但也已足夠,畢竟主要面對的客群為Mini-ITX用戶,考慮到安裝環境的狹窄,選擇較低的頻率減低發熱量也還合乎定位。

170mm長度對於大多數迷你機殼來說,只要相容於Mini-ITX主機板,大致上安裝這張顯示卡幾乎沒有什麼問題。除了少部分機殼僅支援單槽介面卡,但這類機殼也僅常見於較舊款式的產品,如:聯力Q07,即是僅相容於單槽介面卡的機殼。但在此之後推出的產品,大多強化擴充性更改為雙槽的設計,提供2組PCI Slot,其他廠牌的機殼則是大多數屬於高擴充性的2組PCI Slot款式,目前僅提供1組擴充能力的產品在市場中漸漸式微,也歸根於板廠習慣推出雙槽顯示卡的緣故。

售價上目前台灣市場尚未推出,但可根據上一代GTX670-DCMOC-2GD5在台灣推出時售價14,990元,與目前美國售價428美元,推估如果這一次台灣也有上市,售價並不會便宜太多,比起目前三廠普通款式均價在9,000元,DC Mini版需要花更多的金錢才有辦法擁有,顯得性價比非常低,只能說玩Mini-ITX平台的族群口袋得要夠深才行。

PCB部分較公板175mm略短一點,但寬度部分則是較寬。

採4+1相設計,公板則是4+2相,華碩在記憶體處更改設計為1相,另外則是換上自家常用的鈺邦電容,2組6pin電源則是更改為1組8pin。

輸出介面則是與公板一樣4組輸出,皆是採用標準規格,支援NVIDIA 3D Surround。


微星 N760 2GD5/OC ITX

大幅改善散熱設計

微星蟄伏了一段時間才推出自家的Mini-ITX產品線,在這之前華碩所投下的市場震撼彈,以及開創的市場機會,都讓微星有了參考對象。微星發表的產品與華碩如此神似也不令人意外,但也顯示出170mm顯示卡中,華碩取得了技術領先,使得後來的微星僅能在同中求小異。

其中的最大歧異點在於散熱器設計,華碩採用Cooltech風扇與均溫板的設計,而微星則是使用RADAX與熱導管的方式,兩者外型雖類似,但本質上所採用的解熱技術並不太一樣,微星的RADAX與Cooltech皆以離心扇搭配軸流扇的方式,達到複合式多重解熱。離心扇針對核心上部的散熱片,而軸流扇的部分則是加強整個核心周圍的放射狀散熱片,可以將廢熱直接導出機殼內部。

影像輸出的部分則是取消了1組DVI與DisplayPort,取而代之的為2組Mini DisplayPort,這部分造成了轉接上的麻煩,且根據NVIDIA原本的範疇可以提供4組視訊同時輸出與組成Surround上的不便,勢必會造成線材上面的雜亂,這部分微星並未考慮周詳,但也可以理解,取消第2組DVI,用以提供更大的出風口來進行排熱,比起華碩有著更大的優勢,若考量到Surround僅能以「3+1」螢幕,並無法在遊戲中同時使用4個螢幕的話,直接捨棄1組DVI即可,但為了追求4組輸出而將DisplayPort強迫改成Mini DisplayPort就顯得多餘了。

實際測量PCB寬度較寬,長度略短於175mm,另高度則是需要注意CPU散熱器的干涉問題。

這張卡與華碩同樣4+1相,電感則是換上了自家主打的SFC電感。記憶體部分也是拿掉1相,一樣將2組6pin變更為1組8pin,以節省空間。

輸出介面則是削減1組DVI,改為提供2組Mini DisplayPort,增加整個出風口的出風量。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子產品也逐漸的慢慢變小,在以前,一台電玩遊戲為主的電腦主機,必須要有顯示卡,更古老時還需要硬體加速卡,與良好的散熱環境避免熱當,為了要有身歷其境的音效效果勢必需要一張高檔音效卡,主機板也因此必須要microATX或者是更大的ATX,整台主機不僅又大又重,所產生出來的廢熱也異常多,而現在這些事情僅需要些簡單小巧的零組件即可完成。

廢熱是影響體積的關鍵

在GTX 400系列時,上至GTX 480下至GTX 460,都是屬於Fermi架構下的產品,其40nm製程工藝在初期因為不成熟,造成很大程度的良率問題。加上漏電流引發的效應,不僅耗電量高,連帶的發熱量提升亦造成散熱器體積過於龐大,直到GTX 500系列後才得以穩定。同樣是採用台積電40nm的製程,通過前代的教訓,這次不僅提供了完整的Fermi架構的512個流處理器,更降低發熱量,雖然都有提供如GTX 460、GTX 560抑或者是GTS 450、GTX 550等長度較短的顯示卡,但公板210mm的長度加上發熱量偏高的狀況下,最終仍沒有廠商願意提供高品質的170mm顯示卡。

直到GTX 600系列,這時候採用全新的Kepler架構,28nm製程的成功不僅讓發熱量減低,同時也提供了如GTX 660、670等超短PCB的顯示卡。公板175mm的長度,也提供了板卡廠將PCB微縮至170mm的契機,發熱量大幅度的減低,也是造就170mm顯示卡的可行性。

散熱架構略有不同

華碩在整個散熱器中使用了導熱性更佳的均溫板設計,能夠僅藉著一小片空間獲取與熱導管相同的導熱效果,這個設計常見於高階顯示卡中,目的都是加快核心表面熱量的傳導。

微星則是選擇了使用熱導管的方式,藉由熱導管與散熱片的接觸進行解熱,這麼做與均溫板又有別,而通常的情況下,均溫板的效率會較熱導管高,這部分雙方在熱交換處理中選擇了大不相同的2種作法解決熱量問題,但誰優誰劣還是需要進行實測才準確,當然數據會說話,我們可以看出在兩者之間,誰選擇了較好的方案。

除了與核心直接接觸的部分選用不同材質之外,在供電模組的散熱也有不一樣的作法,華碩使用了一體成形的鋁擠散熱片進行解熱,而微星則是選擇使用了放射狀的折Fin鰭片焊接在整塊鋁片上,加強整體散熱效率,在這部分對於顯示卡影響較小,且溫度本身並不高,若溫度更低,則是有小加分的效果。

風扇、輸出配置皆異

影像輸出埠的部分,華碩維持公板卡的設計,而微星則是選擇了捨棄1組DVI,變更公板所提供的DisplayPort設計,改為提供2組Mini DisplayPort設計,這麼做雖然與華碩一樣皆是提供4組訊號輸出,但實際使用上,Mini DisplayPort需透過轉接的程序才能夠相容於螢幕常規接頭,這一點微星在接頭端子選用的部分還需要加強,應選擇不改動原始設計為佳。

兩者外觀的差異最大處莫過於風扇,華碩使用Cooltech風扇,而微星則是選擇了RADAX風扇,兩者都是自家研發的新產品,但歸根他們兩者的設計都是屬於離心扇加上軸流扇,華碩的離心扇的位置較靠近軸心處,扇葉較長,而微星則是直接做在風扇邊緣形成一個圓框,但扇葉較短,兩者在風扇各自選擇了不同作法。

用介面換取散熱效率

在上面提到了微星改動DisplayPort原始設計,這部分是有個前提的,在供電模組的部分提到,微星選擇在鋁片焊接上散熱片提供更高的導熱效率,這部分也是為了配合離心扇與軸流扇的複合設計,放射狀的散熱鰭片正好直接與風流形成只出不返的動線,取消原本堆疊的DVI影像輸出,更可以讓整個風道的出風口大幅度增加,這也是雙方在散熱上最大的歧異點。

在所有條件不變之下,加大出風口能夠增加些微的解熱效率,微星在取消一組影像輸出後,在為了仍能夠保有4組影像輸出的能力,選擇了將1組DisplayPort改為2組DisplayPort輸出,形成轉接上的不便,畢竟大多數的電腦螢幕皆為使用標準大小的端子,且考量到會使用GTX 760這個等級的顯示卡組建Surround功能的使用者並不多,在功能與方便性下,微星忽略大多數使用者的需求。

能見度與價格才是關鍵

兩者不管是在效能、溫度表現上其實都相去不遠,畢竟都是採用GTX 760的顯卡,雖然兩者之間有著基本時脈27MHz、加速時脈26MHz的差距,套句頭文字D內的話「再快也只是86」,所以我們不需要太在意誰的顯示卡或者是效能較佳,真正的決勝點在於市場的能見度。

早在GTX 670時,華碩即已在台灣市場中推出GTX670-DCMOC-2GD5,不過當時並未造成太多的迴響,畢竟一張GTX670-DCMOC-2GD5的建議售價高達15,990元,這在當時來說價格已經偏高,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昂貴的一款產品,不過礙於那個時間點僅有一家可以選擇,玩家們也只能默默承受這一切。

但到了GTX760-DCMOC-2GD5時,國外早已推出多時,但華碩在台灣始終未見上市,有辦法的玩家透過國外自行購買引進,而大多數的玩家只能苦等,直到微星推出了N760 2GD5/OC ITX,又讓已經死心的玩家們心動不已,微星已在1月中旬在台上市銷售,不過華碩目前仍未在台灣通路現身,這也是大多數的板卡廠長期以來的問題,新品發售遠比鄰近他國還要慢上不少。另一個決勝點則是在於價格上面,以前僅有華碩一家,玩家可以說是任人宰割,但現在出現了微星,玩家能夠在兩者之間選擇,甚至迫使原廠壓低姿態,與他廠競爭,這對玩家來說無疑是最大利多。

基本效能測試

3DMARK 11

單位:分 越大越好→ 

3DMARK Extreme

單位:分 越大越好→

Lost Planet 2

單位:幀 越大越好→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單位:幀 越大越好→ 

兩張顯示卡的效能部分其實差不多,可以視為數據誤差值,另外可以看到就算微星在預設時脈上較高,數據上還是稍微落後於華碩,這部分微星在BIOS調教功力上還是較弱的一環。

綜合效能測試 

Furmark 0xAA

單位:度 越小越好←

Furmark 8xAA

單位:度 越小越好←

Furmark 0xAA GPU Fan Speed

單位:轉 越小越好←

Furmark 8xAA GPU Fan Speed

單位:轉 越小越好←

華碩在風扇轉速上面較高,在0xAA模式下達到3500轉左右,高於微星的2700轉,但可以看到溫度僅與微星持平而已,在8xAA下微星雖略高2度,但在轉速上也較華碩低上400轉左右。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D.kun`PaJero 2014-3-15 18:01
支持小卡,支持越小越好!

查看全部评论(1)

手机版|外设堂 ( 辽ICP备13014379号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549号

GMT+8, 2024-5-20 10:37 , Processed in 0.04241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