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xtor 甫於 CES 展出 M6e Black Edition,這款植基於 M6e 的 PCIe 介面固態硬碟,是特別針對遊戲玩家喜好所設計。除了換上全黑化電路板並搭配散熱片,附加軟體 Plextool 還加入最新的 PlexTurbo 2.0 技術功能,得以大幅提升速度並控制寫入損耗。 全黑化外觀設計,跳脫平凡樣貌Plextor 於去年推出 M6e,做為台灣市場首款消費性 PCIe 固態硬碟產品,存取速度突破 SATA 6Gb/s 頻寬限制衝過 700MB/s,引起不少效能玩家關注。雖然下一代產品 M7e 已經於 CES 露臉,不過正式上市時程還在稍後,現在 Plextor 先端出改頭換面的 M6e Black Edition 來搶市。 M6e Black Edition 是植基於 M6e 開發而來,特別針對遊戲玩家喜好調整,最顯著不同點是配色大改。M6e 雖然有著火紅熱血包裝,但產品本體無論是固態硬碟模組或轉接板,印刷電路板皆為傳統古味的綠色。這對極致效能、遊戲玩家來說實在平淡了點,Plextor 因而以電競風格將產品全黑化並加上散熱片,以新型號 M6e Black Edition 來延續 M6e 的市場話題性。
Plextor 大改了 M6e Black Edition 轉接板設計,主要是加入一塊鋁擠散熱片,用以迎合遊戲玩家對於產品外觀的偏好。其黑色部分像個外罩,就本質面來說是視覺美化效用居多,紅色部位才是厚實的散熱片本體,主要部位厚度約為 4mm。 仔細端詳 M6e Black Edition 結構可以發現,固態硬碟模組元件為電路板雙面配置,理論溫度較高的固態硬碟控制器是面向轉接板那側,也就是說並未與散熱片接觸到。不過官方表示,加了散熱片可以讓溫度降低多達 10 度,看來這點不完美是得以忽略,將之視為帶有實質效益的視覺美化工程便可。
核心未變動,轉接板大改成為未來產品基礎另外在 Plextor 規劃藍圖中,M6e Black Edition 轉接板將作為 M7e 甚至 M8e 等未來的產品的基礎,因此預先布局 SATA 電源連接埠。此舉是為了因應將來的產品,耗電量可能有所提升而預先做的配置,實際使用 M6e Black Edition 倒是無須另外連接電源。 至於 M.2 模組固定方面,M6e 轉接板得以相容於 Type 2280、2260 尺寸模組,但 M6e Black Edition 省略了 2260 固定螺絲孔位。不過拆除、更換模組會動到保固貼紙,此舉將失去原廠提供的 5 年有限保固服務,因此這規格差異的影響可說是近乎零。
至於產品核心部分並未更動設計,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差異,故以下簡單帶過。其核心是Marvell 88SS9183 控制器搭配 Toshiba A19 製程顆粒,該控制器介面為 PCIe 2.0 x 2,轉接卡基於插槽規格因素設計為 PCI x 4,並不代表 M6e Black Edition 需要 4 條 PCIe 通道。而快閃記憶體方面,我們所取得 M6e Black Edition 與 M6e 同為 256GB 版本,比對所採用顆粒型號都是 TH58TEG8DDJBA8C,官方並沒有順道更換料件。
新增 PlexTurbo 2.0,提升速度、控制寫入損耗那麼 M6e Black Edition 除了外觀樣式變化,還有哪些地方不同呢?從外包裝盒即可看出,新增支援 PlexTurbo 2.0 技術功能,只不過 Plextor 並未獨厚 M6e Black Edition,新版本 PlexTurbo 軟體有回溯支援 M6e。也就是說,已經或未來購買的 M6e,無論是 PCIe 介面卡或 M.2 版本,都能享受到這項機能。 由於 Plextor 官網已經有 PlexTurbo 相當詳細的功能與架構介紹,本篇就不再贅述這方面資訊,可逕行參考官網的介紹。PlexTurbo 2.0 與 1.0 版相較下,新增 PlexTurbo Viewer 功能,可藉由常駐程式得知 PlexTurbo 運作時,總共省去多少不必要的資料寫入量。 其次是主記憶體取用量,1.0 版設計動態快取容量最高為 1GB,2.0 版則是加大到 4GB。官方指出當系統主記憶體容量達 16GB 時,動態取用量才會達到設計上限 4GB,其餘系統則是會依特定比例減少取用量,以避免占用過量而導致影響到系統整體效能。
PlexTurbo 2.0 測試很有感,動輒 4~8 倍快由於 M6e Black Edition 並非全新世代產品,因此以下效能測試部分,僅搭配 PlexTurbo 來試驗開啟前後差異,不陳列競爭比較品數據。下列各項軟體的測試模組不同,故所得結果變化落差很大,而且是否能反應在日常使用體驗上,筆者對於這點抱持保留態度。(畢竟微秒、毫秒之差所反應出來的結果,遠遠超出人類感官範圍)
ATTO Disk Benchmark 測試結果足以令人振奮,PlexTurbo 2.0 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最高存取速度增益落在 3~4.3 倍之間。它能使循序存取從原本約讀取 709MB/s、寫入 564MB/s,暴增至讀取 3115MB/s、寫入 1714MB/s 左右。此外 4K 單位測試的增益更高,落在 7.3~8.5 倍區間,效能增益是最高存取速度的倍數。 上圖:PlexTurbo - Off、下圖:PlexTurbo - On
上圖:PlexTurbo - Off、下圖:PlexTurbo - On
AS SSD Benchmark 測得結果較為不一樣,最高讀取速度 Seq 項目可提升 6.5 倍左右,但同項的寫入部分卻不動如山,而且還慢了些微。至於 4K 單位讀取速度是增加達 18.5 倍左右,連同寫入也有所提升,效能增益約為 5.5 倍。綜觀總成績,PlexTurbo 能使原本 1342 得分,成長 10 倍來到 13588 分。 左圖:PlexTurbo - Off、右圖:PlexTurbo - On
▲ AS SSD Benchmark:顯示單位 MB/s。 左圖:PlexTurbo - Off、右圖:PlexTurbo - On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測試模式也許和 AS SSD Benchmark 有相似之處吧,PlexTurbo 同樣對最大速度 Seq 項目寫入部分沒什麼助益,讀取方面則是能提升 13.8 倍之多。而 4K 單位讀取效能增益高達 28.5 倍左右,寫入則是較低的 3.1 倍。總和評價方面,啟用 PlexTurbo 前後落差達 8.7 倍,其效益同樣相當顯著。 上圖:PlexTurbo - Off、下圖:PlexTurbo - On
最後一項概觀效能測試軟體為 CrystalDiskMark,快速瞄過一眼即可發現,效能增益相當全面性。以預設的隨機亂數測試模式為例,最大存取速度 Seq 增益分別為讀取 12.3 倍、寫入 14.6 倍,4K 單位方面則是讀取 32.2 倍、寫入 9.4 倍左右。此外在循序測試模式中,其 Seq 速度來到讀取 9236MB/s、寫入 8558MB/s,姑且不論真實效益如何,這可是相當於 12~14 張 M6e 組建成 RAID 0 才能達到的速度。 左圖:PlexTurbo - Off、右圖:PlexTurbo - On
左圖:PlexTurbo - Off、右圖:PlexTurbo - On
真實應用是否能有感,或許因人而異綜合應用模擬測試以 PCMark 8 來當代表,單看總分無法感受到 PlexTurbo 效益,畢竟不過是從 5014 分小幅度增加到 5024 分而已。唯一有較大變化的地方是 Storage bandwidth,原始測得數據為 335.79MB/s,啟用 PlexTurbo 之後提升到 389.82MB/s,效能增益約為 16%。 上圖:PlexTurbo - Off、下圖:PlexTurbo - On
最後的 ULINK DriveMaster 2012 測試,礙於該軟體架構特性因素,無法讓 Plextool 與 PlexTurbo 發揮作用,因此只提供預設組態下的測試結果。我們並非首度測試任一 M6e 系列產品,對其性能傾向已經有個底,故不詳細敘述其測試結果。總而言之,從曲線走勢與結尾 IOPS 性能值來說,是符合 Marvell 設計方案產品應有水準。 外觀設計更具噱頭,整體性超越前代撰稿期間,Plextor 尚未擬定台灣正式銷售價格,只提供用以參考的資訊,目前已知是 128GB 版約為 4,990 元,256GB 則是 8,490 元左右。官方表示,第一版 M6e 已經不再出貨,其市場位置將由 M6e Black Edition 取而代之,正式上市時間暫定為 2 月份。 就目前市場面上流通的 M6e 貨品價格來看,256GB 版本約為 6,900 元,由於已經開賣將近一年,乍看下自然是實惠許多。相信等 M6e Black Edition 大量到貨後,實際價格很快就會降低不少,屆時新舊版本的價差就不再那麼大。 Plextor 預定今年內推出 M7e 系列產品,恐導致現在買 M6e Black Edition 看似有些尷尬,畢竟 M7e 控制器規格好上不少。不過由於正式推出時間仍然未定,再者 M7e 性能好相對會墊高價格,因此 M6e Black Edition 仍為當前最佳的平價高速解決方案,筆者認為就整體而言是比 M6e 還要來得值得推薦。 廠商資訊:光寶科技 http://www.goplextor.com/tw 測試平台:
|
手机版|外设堂
( 辽ICP备13014379号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549号
GMT+8, 2025-5-11 15:42 , Processed in 0.07251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