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已經相當習慣,Intel處理器年年改朝換代這戲碼,今年難得再次出現新品推遲的情況。Haswell接班人Broadwell因故往後延期,只好先來個Haswell Refresh墊檔,這讓人不禁想起約莫10年前的Santa Rosa Refresh。雖然Haswell Refresh被嫌嫌棄缺乏新意,Intel宣稱改良不鎖倍頻K系列的內部散熱處理,將能釋放老K超頻潛力。 滴答滴魔力或許已不再對於Haswell Refresh處理器部分,Intel並未因為它只是出來湊數,就選擇精簡產品線翻新動作,以避免衍生不必要成本花費。從入門的Celeron與Pentium到主流效能Core i7/i5等系列,鋪天蓋地全都將轉進Haswell Refresh世代,Intel只是對預設時脈增加1個倍頻(100MHz),更改命名原則就端出來見客。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考驗,依照Tick-Tock模式年年翻新,儘管能不間斷為玩家、消費者帶來新玩具,卻也難免遇上老狗變不出新把戲的窘境。這點在Sandy Bridge、Ivy Bridge、Haswell演進歷程當中,已經得到不容忽視的見證,由於效能進步幅度不足以令人驚艷,賣相打了些折扣而無法刺激買氣。 麻木讓新意吸引力轉淡此模式對主機板廠商來說也是好壞參半,好是好在雖然新梗未必有高人氣,但無論如何錢仍然賺進口袋。壞則是壞在產品生命週期過短,操盤不當便會壓縮到利潤,甚至得上演跳水秀來出清庫存。至於對消費者而言,產品不可能完美無瑕,當廠商進行韌體除錯到一定程度,新玩具往往也即將變成舊貨。 筆者在這邊只是多嘴的認為,市場遊戲規則似乎該轉變了!每年更新無以避免走軟、觀眾看到麻痺,特別是廠商也格外需要修身養息,才有能力推出具有新意、毛邊更少的產品來吸引消費者。當然了,無論你認為每每改朝換代,其效能提升幅度是否符合期待,晶片組功能性是否有創新,都無法否定廠商們的努力。 Core i7大增5個倍頻發完牢騷轉回到主題,若你要問Haswell Refresh有什麼值得期待,不鎖倍頻K版處理器是為其一,甚至是唯一具有亮點的吸引力。Intel產品布局如以往,Core i7與i5都將各推出1款接班人,Core i7-4790K將用來取代Core i7-4770K,而Core i5-4670K是被Core i5-4690K取而代之。 關鍵亮點是並非只增加了1個倍頻,Core i7-4770K預設時脈為3.5GHz(35倍頻),Intel闊氣地讓Core i7-4790K突飛猛進,重返4GHz(40倍頻)榮耀關卡。得留意這是指4個核心同步運作情況下,預設標準時脈即達到4GHz,在Turbo Boost機制下將能達到4.2GHz,若是單核心則是高達4.4GHz。 相較於Core i7-4790K一口氣增加5個倍頻,Core i5-4690K則是維持老路線,預設設定為3.5GHz(35倍頻),這只比Core i5-4670K(34倍頻)多1個倍頻。難道就沒戲了?適逢Pentium誕生20周年慶,Intel還特別企劃Pentium 20th Anniversary Edition,推出不鎖倍頻的Pentium G3258來創造話題。 新版不鎖倍頻K版處理器重點比較Pentium也來不鎖倍頻今年度總共有3款老K可以把玩,但戲份並全然集中在處理器身上,主機板廠也準備特別橋段。在Computex 2014展覽期間,已有廠商展出專為Pentium G3258量身打造,採用Z97晶片組的低價位產品。無論你是衝著Pentium,或者只想把玩超頻功能,不想花大錢買中高階主機板時,這不失為顧好小朋友的選擇。 此外呢,如同Haswell世代B85、H81主機板那樣,Haswell Refresh也正在醞釀一波超頻免搭Z97、Z87風潮。主機板廠商再度嘗試解開封印,為特定H97、H87、 B85、H81晶片組產品,提供搭配老K版超頻的功能。囊括在清單之中的主機板,韌體將於近期內陸續釋出,皆相容Haswell Refresh與Haswell世代K系列處理器。 核心本質差異是隔閡Intel為晶片組設下各項超頻彈性區隔限制,處理器倍頻、外頻時脈(現稱BCLK)、記憶體除頻組合、X.M.P.支援等,諸多調整彈性皆由Z、P系列獨享。主機板廠商開後門擴及至其他晶片組,可預期將會受到Intel施加壓力,進而在後續BIOS版本中拿掉,或是Management Engine Interface更新後而尚失。 畢竟Intel產品劃分區隔是經過縝密的商業評估,即便一時間擋不住主機板廠商這樣做,處理器本質上差異的隔閡,可未必能靠超頻來突破。常例性推出的不鎖倍頻版,Core i7與i5皆設定為該系列之中最高時脈,藉由超頻固然能將效能提升至進逼高一等級產品,卻也不是所有結果都如人所願。 ▲據AIDA64偵測顯示資訊,代號Devil's Canyon 與Haswell的Core i7/i5,其Tjmax溫度設定為100°C。這是指處理器可承受的最高溫度值,一旦達到臨界點便會自動降頻來因應,運算效能無可避免隨之降低。 ▲Sandy Bridge、Ivy Bridge雙橋姊妹產品,Intel為鎖倍頻版本預留後門,能手動為Turbo Boost增加最多達4個倍頻。進入Haswell這項功能被取消,新增福利則是主機板廠商,普遍將Turbo Boost選項預設為Sync All Cores。這使得四核心最高動態時脈,由原本最多增加2個倍頻,統一提升到最多4個。例如3.5GHz四核心處理器,預設Auto與Per Core模式,僅單與雙核能達到3.9GHz,設為Sync All Cores則是三和四核心也能上到3.9GHz。 散熱處理是超頻首要課題想把玩超頻,除了看人品是否好到能夠取得體質佳的老K,後續超頻調整、溫度壓制也是現實的考驗。有點容易被忽略,超頻後即便經過層層燒機手續,確定了系統執行穩定度,散熱處理不夠到位以致觸動過熱保護機制,仍然會使時脈與效能降低。 結構改變反而導致積熱Sandy Bridge世代老K建立的愉快把玩樂趣,在轉進22nm製程的Ivy Bridge之後逐漸消散,一部分因素來自新導入的3D電晶體技術。由於先進製程本身即為高度密集化,再加上3D Tri-Gate Transistor Technology能夠擴增電晶體布建數量,儘管效益反應在運算性能上,堆疊的結果也帶了來散熱性挑戰。 其次是Intel從Ivy Bridge開始,改變了TIM(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內部熱源傳導介質)以及封裝材料,其影響是在晶圓與保護鐵蓋之間。Intel過去有好一段時間,都是採用釺焊處理方式,具有較佳熱傳導效率。然而Ivy Bridge開始捨棄傳統做法,再加上前述3D電晶體變因,反而導致先進製程產品更為熱情。 Devil's Canyon散熱處理變動早先即有有人開蓋研究,重新塗佈高導熱係數散熱膏測試,最終結果指向是Intel新採用的散熱介質材料等級不佳,以致積熱問題的產生。熱傳導處理的優劣,對不鎖倍頻處理器來說,影響性也許並不大。然而對不鎖倍頻K版處理器,這可是個要命的陷阱,沒有重裝散熱裝置搭配,只會得到烙賽的結果。 在現實中,多數使用者只會使用原廠散熱器,唯玩家才有可能把玩水冷裝置。沒有耗費一番工夫,老K時脈不容易超上去,樂趣頓時打對折也罷,只怕真相是會讓人心灰意冷。針對這點,Intel宣稱強化了Devil's Canyon散熱處理,其中Core i7-4790K預設時脈一舉提升至4GHz,或許是其信心的證明。 ▲裝配原廠銅底散熱器搭配OCCT進行測試,為確保每一次調整倍頻試驗,處理器都有得到足夠的喘息冷卻時間,一律設定先閒置5分鐘再啟動正式測試,因此開頭5分鐘曲線都在低點。 OCCT會依據處理器理想耐熱值,在超越臨界點時終止測試,試驗的2款處理器皆被判定為85°C。處理器皆以預設時脈搭配Sync All Cores模式來運作,Core i5-4690K能通過總和15分鐘的測試,Core i5-4670K則是不滿7分鐘(正式測試還不到2分鐘),即因溫度超過臨界點而終止。 雙方實質差距可不是只有片面這1個倍頻而已,輔以時脈曲線跳動、轉折率來看,Core i5-4670K搭配原廠散熱器的可玩性實屬偏低。就算只設定為Sync All Cores來運作,在高度運算負載下仍然不見得能壓制住溫度,結果就是自動降頻、拉低效能。雖然我們只是牛刀小試而已,仍然可以看出Devil's Canyon,其內部散熱處理確實小有進步。 溫度牽動散熱保護機制針對因觸動處理器保護機制,自動降低時脈以免熱量衝過頭這點,實際動手來試驗與觀察變化。Intel送測處理器皆為裸裝工程樣品,我們就手邊現有的Core i7-2600K原廠散熱器,搭配入門級水冷散熱器來試驗之。量測方式是透過Argus Monitor與OCCT軟體,就其偵測擷取結果做為參考值,重點是時脈與溫度變化。 以下取2款不鎖倍頻Core i5,做為內部散熱處理差異比較代表,基準值使用原廠散熱器,主機板BIOS內設定為Per Core模式,讓Turbo Boost按照Intel設計規格運作。第2階段則是設定變更成Sync All Cores,在Turbo Boost機制下所有核心最高時脈,例如Core i5-4690K就是四核心仍為3.9GHz(39倍頻),而非預設3.7GHz(37倍頻)。 爾後固定每次增加2個倍頻,藉以觀察其中細微變化,直到出現問題才終止。實際執行方式,是透過IntelBurnTest測試來拉高處理器負載,由Argus Monitor來截獲包含時脈、溫度、Turbo Boost等資訊。至於特別曲線圖的判讀方式,簡而言之就是時脈曲線平直、波折少,即代表沒有發生降頻現象。 新配方更具超頻彈性當跨出超頻第一步,將BIOS設定為Sync All Cores組態,讓四個核心跑相同Turbo Boost時脈,Core i5-4670K隨即出現不妙的變化。溫度曲線圖顯示,從預設組態90°C左右飆到近乎破百,無疑會觸動保護機制。反觀Core i5-4690K,雖然溫度也提升了將近10°C,但是時脈並未受到溫度影響,曲線仍然和預設組態相仿平整。 Core i5-4690K是當提高到41倍頻時,溫度才達到100°C大關,時脈曲線無可避免的出現些轉折。仔細比較起來,其平穩性仍然較Core i5-4670K跑39倍頻時來得好,如果純粹只是為了爽度,倍頻大可還可以再往上加。當雙方再加2個倍頻時,降速情況已經能從各核心時脈中觀察到,軟體忠實呈現了其中變化。 原廠散熱器不適合超頻最後祭出水冷散熱器,Core i5-4670K反覆試了幾個倍頻組合,結果是上到4.4GHz也堪稱平穩,溫度壓制在95°C左右。礙於版面空間有限因素,並未一併置入Core i5-4690K搭配水冷散熱器的試驗結果,這邊只簡短透過文字來敘述。Core i5-4690K設為45倍頻時,時脈曲線平整如原廠散熱器跑39倍頻,最高溫並不超過80°C。 綜觀整體試驗結果,Core i5-4670K搭配原廠散熱器,可說是沒有什麼超頻空間可言,反觀Core i5-4690K推估超到4GHz是沒有什麼問題。由此可證,Ivy Bridge、Haswell產品內部散熱處理,確實是造成積熱的關鍵因素之一,只能摸摸鼻子花錢添購強力散熱器。 水冷加持輕鬆上4.5GHz依據前面的時脈、溫度試驗結果,效能測試這回合,超頻組態選擇搭配水冷散熱器來進行。筆者隨手找來Seidon 120M,這款CloolerMaster推出的入門水冷散熱器,特點是價格便宜、安裝即為簡單,牛刀小試Devil’s Canyon身手。 入門水冷效果立竿見影這次以Core i7-4690K做為主軸,基本比較對象不外乎是Core i5-4670K,雙方散熱性方面的差異,相信參考完前面章節應該有一定概念。下列部分各項數據中,未標示OC的是採用預設Per Core組態,搭配原廠散熱器來運作之。此外也加入Core i7-4770K,藉以比較Core i5在超頻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演出。 效能實測的超頻設定部分,Core i7-4690K即使超頻到4.7GHz(47倍頻Sync All Cores),由Argus Monitor截獲資訊來看,時脈曲線平穩且溫度不到90°C。理論上這是可以工作的組態,然而在後續穩定度試驗中,發生不明重新開機事故,幾番試驗後退而求其次的改以4.5GHz(45倍頻Sync All Cores)來進行。 Core i7-4690K搭水冷跑4.5GHz,可說是蛋糕一塊的輕鬆小事,時脈曲線平整如使用原廠散熱器未超頻狀態,觀測溫度是不算高的80°C以內。而Core i7-4670K方面,選擇了直逼這散熱組合極限的4.4GHz(44倍頻Sync All Cores),由於溫度上看95°C左右,時脈曲線已經顯露蠢蠢欲動跡象,這是咬在Core i7-4690K後面的代價。 ▲Sandra算數處理器:總計本地功效這項目,是為測試的總和評分,Core i5-4690K超頻後逼近Core i7-4770K,僅以5%小幅度落後。Sandra加密解密性能:密碼學頻寬部分,則是加密解密性能的總和評分,Core i5-4690K超頻後反而勝出。 超頻越級挑戰Core i7在Sandra各項處理器運算能力相關測試中,Core i5-4690K超頻至4.5GHz,帶來了相當耀眼的表現。處理器運算Dhrystone整數AVX2項目,甚至還超越Core i7-4770K約7%,此外加密解密性能部分,總共包含3個子項目,同樣也以些微幅度超越Core i7-4770K。 其餘趨近Core i7-4770K的項目並不少,比如多媒體處理器底幾個子項目等等,這些處理器本質運算能力的提升,理論上是不難在真實應用中體驗到。但實際結果如何,仍得視軟體撰寫結構而定,再者Core i7-4770K畢竟具有8MB容量Smart Cache,較Core i5系列多出了2MB,這對運算性能同樣有深遠影響力。 高時脈運算具壓制力另外就常用的CINEBENCH來看理論運算性能,多核心模式Core i7-4770K終究具有先天優勢,包含4核心4執行緒和快取容量等,因此還是能夠以一定幅度領先在前。換用單核心測試時,或許高時脈彌補了這些逆差,Core i5-4690K乃至於Core i5-4670K,反而倒過來超前Core i7-4770K不少。 最後一項理論性能測試為3DMark,由於單純提升處理器時脈,對於顯示性能的幫助微乎其微,因此這邊只陳列出物理項目數據。Core i5-4690K超頻前著實和Core i7-4770K相差一大截,落差幅度至少為25%以上,超頻後雖然仍然無法相比,但是差異已經縮小到充滿想像空間的8~11%左右。 實際應用可見超頻效益接下來是應用軟體試驗部分,7-Zip解、壓縮檔案,Core i5-4690K落差幅度是值得關注的12~16%左右。而WinRAR是Core i7-4770K占上風,兩造差距超過65%之多,Core i5只有去旁邊涼快的份。最後的Capture NX2與FastStone Image Viewer,則是以日常使用情境,來模擬試驗照片轉檔速度。 首先在Capture NX2,將192個共約3.89GB的RAW原檔(12bit、4288 x 2848解析度),轉存成優良品質低壓縮比JPEG格式,此時超頻的Core i5-4690K,較Core i7-4770K快上7%左右。而FastStone Image Viewer階段,是將前述JPEG檔案降轉為1920 x 1080解析度、50%品質,Core i5-4690K亦以26%幅度領先超前。 ▲Sandra多媒體處理器:總計多媒體功效,是為多媒體處理器各子測試項目的總和,超頻狀態下的Core i5-4690K,只落後給Core i7-4770K少少的6.2%。而CINEBENCH測試顯示,多核心時Core i7-4770K老神在在領先,單核心時Core i5能以高時脈優勢展現進行力。 Devil’s Canyon散熱性有感就以上各測試數據來看,Core i5-4690K超頻到4.5GHz,落後的部分最多是相差約18%,少則是在8%上下不等。從超頻前後差距幅度來推算,動用重裝備水冷散熱器伺候,如果能順利超到約5~5.3GHz,是有機會追平Core i7-4770K。就玩超頻的角度而言,以Core i5花費換得相近於Core i7的性能,這樂趣應該是不會令人失望。 在水冷散熱器加持下,Core i5-4690K即便已經超頻了,Windows待機溫度仍然得以壓制在30°C以內。CENBENCH測試處理器運算能力時,這小菜一碟的試驗,溫度仍然不超過60°C。當使用OCCT來燒機考驗,也沒有超過70°C,可看出其散熱處理確實較Core i5-4670K好,兩者差距拉開到10°C之譜。 重裝玩Core i5不如買i7另一方面也別忽略,超頻該付出哪些代價,散熱處理與耗電量問題無可避免。水冷散熱器平均價位約為2,000~2,500元,加上處理器價格,其實和直接買Core i7相當。相形下把玩Core i7-4790K,將競爭對手鎖定為LGA 2011腳位平台,挑戰要價將近19,000元的Core i7-4930K,或許還比Core i5超頻鬥Core i7來得有趣。 就我們測試過程的收集的資訊來看,Core i5-4690K預設組態執行OCCT測試,透過變電家觀察耗電量,平均耗電量是落在100W左右。換裝水冷散熱器超頻至4.5GHz時,則是提高到120W上下,較Core i7-4770K未超頻約105W高出15W。許多人會說既然是玩超頻,自然也就不會計較耗電量,這點見仁見智就不加以評論。 3DMark測試顯示,處理器核心時脈超頻,對顯示部分的效能影響微乎其微。至於在日常真實應用上,7-Zip解、壓縮測試是能看出超頻的效益,唯獨WinRAR意外的令人無感。至於用來批次處理大量影像檔案,從複雜的RAW轉存JPEG,到簡單的降轉JPEG解析度與壓縮品質,同樣能體驗到超頻效益。 測試平台設定
|
手机版|外设堂
( 辽ICP备13014379号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549号
GMT+8, 2025-5-15 13:23 , Processed in 0.10004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