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 近年不斷趕上數位相機時代的腳步,最近推出新款微單眼機種 Leica T,有全鋁合金材質的外殼、精簡的外型設計,九成以上的操作都是靠 3.7 吋大型液晶螢幕,是非常貼近入門使用者的設計。 說 Leica 是相機品牌中的精品,應該沒有人會反對!每次推出新機雖然價格讓人咋舌,不過當你從包包拿出 Leica 相機時,又會讓人忍不住驚嘆!;Leica T採用 APS- 尺寸 1,630 萬畫素 CMOS、連拍速度每秒 5 張,還支援 Wi-Fi 功能,都是很消費型相機取向的設計。目前推出的 T 接環鏡頭只有兩顆鏡頭選擇,機身、鏡頭身價都非凡,單機身就要 6.5 萬,兩顆鏡頭則分別 6.3 萬以及 6.5 萬,是非常精品導向的輕便型可交換鏡頭相機。 ▲Leica T ▲機身質感非常棒,訴求比較入門拍照使用者,按鍵設計很少。 ▲大部分操作都是靠觸控螢幕,不過機頂仍保留了兩個參數轉盤。 ▲內建的閃燈也很有趣味,不用實用的跳燈,而是柱狀型的閃燈。 全鋁合金經典機身Leca T 有精品質感的全鋁合金外觀,許多小細節的設計不得不讓你把它當精品看待,體型上與輕便體型的微單眼還有一小截落差,比較特殊的就是這款以比較入門的相機使用者為主,螢幕側完全沒有按鍵,都是用 3.7 吋螢幕螢幕操作,一開始使用時,最難找到的就是該如何讓 Leica T 播放相片。 ▲觸控螢幕操作並不是非常流暢,以大多數相機使用觸控螢幕時常會遇到的一大問題。 ▲機身並不輕、也不小,掛在脖子上還滿重的,不過紮實感大贏多數機種。 細緻做工、充滿趣味的特殊設計看似簡單的外觀設計,其實藏了許多貼心小設計,像是電池槽,從外觀上看就像一般的電池槽,不過底部扳開並不能直接取出,應該是為了防扳開後電池不小心直接掉落,要稍微往回壓一下,才能把電池拿下來,而且電池與電池蓋是一體設計,也不用擔心電池蓋用久後鬆脫;還有在背帶的設計也別有創意,機身兩側背帶扣環,是少見需要用戳針才能打開的設計,戳一下下方的小孔,將扣環取出,就能將專用的背帶裝上去,要取下時也需要用戳針,這樣設計的好處是背帶非常牢靠,但缺點就是只有專用的 Leica 背帶或是手帶能用;這些設計不一定好用,但是絕對能感受到 Leica 與眾不同的地方,這也是 Leica 經歷百年,從底片到數位時代都能屹立不搖的魅力。 ▲就連取出個電池都有小玄機,扳開電池開關,電池並不會直接掉下來,要稍微輕壓一下。 ▲背帶的扣還也非常特別,要用戳針打開,很像手機插 SIM 卡用的戳針。 ▲特殊的設計讓背帶只能適用 Leica 專用背帶,另外還有腕帶可選。 ▲推出幾款保護殼,其中鵝黃色配金屬非常跳,不過保護殼並不是很好拆裝。 完全觸控操作以 Leica 比較保守的相機廠, Leica T 的操作完全以觸控為主,是讓人滿驚訝的突破,不過上方保留了兩個可自訂參數的轉盤,操作時會更快一些!觸控介面很簡潔,可以把常用功能排列到上方,這設計非常貼心,觸控介面有時候會卡卡的,播放相片則是從螢幕上方向下滑,放相片時也會有點鈍。 ▲觸控介面很簡潔,而且能將常用功能移到順手位置,右側向上滑可以鎖定功能表。 ▲很特別的一點,內建 16GB 記憶體,不需要插卡就能開始拍了。 支援 Wi-Fi 傳輸相片內建 Wi-Fi 功能,手機安裝 App 後能用手機遙控拍照或是傳輸照片,現在 App 只有 iOS 版本,Leica 搭 iPhone 也是很文青的搭配!Leica T 軟體除了能傳送即時的記憶卡內影像之外,還有遙控拍照的功能,能調整的功能很細,光圈、快門以及白平衡、各種拍照模式等,在許多 Wi-Fi 相機中,算是功能不錯的一款。 ▲目前只有 iOS 版軟體,軟體可以即時上傳相機中的照片,還能遙控拍照 錄影功能稍微單調錄影最大解析度為 1920x1080/30fps,與大多數 APS-C 相機相同,功能會稍微單調一點,機頂右上方有獨立的錄影鍵,在任何模式下都能開始錄影,不過在錄影前只能調曝光補償及底片模式,開始錄影後就什麼都不能變動,雖然不能做太多特殊的變化,不過一般生活記錄的影像品質仍很不錯。 ▲影像唯一變化就是底片模式,只有拍照時能用,可惜不能在錄影時使用。 ▲錄影時並沒有任何可變更的參數,所以按下錄影鍵就完全自動模式錄影。 Leica T 畫質表現▲焦距:34mm 快門:1/1000 秒 光圈:F2.2 感光度:ISO 100 模式:A ▲焦距:34mm 快門:1/4000 秒 光圈:F2.2 感光度:ISO 1600 模式:A 重點檢視:頂級質感相機
產品規格
|
手机版|外设堂
( 辽ICP备13014379号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549号
GMT+8, 2025-8-24 20:33 , Processed in 0.15067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